您正在访问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88.205.67 前往国家顶级节点服务平台查询
15102702762 在线时间:08:00 —— 17:00
行业分类
平台首页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企业名录 招商加盟 行业展会 新闻资讯 人才招聘 平台简介 关于我们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络病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

络病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

2023-03-07 11:23    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量:300  评论(0人参与)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和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九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近日在北京召开。近20位两院院士以及来自海内外10万余名医学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齐聚大会,围绕络病理论创新转化成果及临床诊疗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开展广泛学术交流。

经过40余年砥砺前行

络病理论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典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介绍,“络病理论是中医学说非常独特的组成部分,络病实际上就是经络中络的结构功能发生了改变,从而引起的全身脏腑组织的病变。”络病的概念由来已久,《黄帝内经》中就曾有记载,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了最早的通络治疗的方药,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但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吴以岭在研究生时代就立志此研究方向,经过40余年的钻研,系统构建了络病理论证治体系。

吴以岭在先后两次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国家“973”计划项目的过程中,系统构建脉络学说,形成指导心脑血管病变防治的系统理论,尤其是在抑制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治急性心梗无再流、急性脑梗死、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开辟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新策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理论,想在此基础上创新很难了,但我们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络病理论可谓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典范,已经被收入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联合从全国遴选的27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理论传统创新典藏。”络病理论在慢性复杂性疾病、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到,在理论创新指导下研制系列药物,并用药物作工具来证实理论,医药结合、传承创新都是络病理论能够成功的原因。“此外,多学科合作和严格循证评价,共同推动了络病研究的深入进展。”未来需用现代医学语言加强研究,不断提高络病理论深度,丰富现代医学治疗内容。

多学科交叉研究

络病理论指导药物研发具有独特价值

“无论是在病毒类呼吸系统传染病,还是心脑血管病、内分泌疾病、精神卫生等领域,以络病理论作指导研发的药物,其独特价值得到认可。”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高战军说,希望中医药、中医络病学继续秉承“传承、开放、创新、融合”的宗旨,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用现代科学诠释中医药科学理论,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促进中医络病研究向现代化和国际化迈进,继续传承好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为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与走向国际贡献自己的力量。

山东省立医院院长、内分泌科主任赵家军以糖尿病为例指出,络病理论让大家对糖尿病治疗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过去从医生到病人都只盯着血糖指标,但其实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根本原因在于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综合没有达标。”健康管理的概念已经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关注整个生命周期,很多慢病的研究集中在代谢。这种代谢的异常就是神经和免疫来调控的,由此可见中西医理论是吻合的,并不矛盾。“用现代语言形成的络病理论体系,实践也证明了其有效性,我们要继续传承创新,继承中医药精髓。”

在神经内科领域,络病理论也能够发挥作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董强说,心血管疾病研究发现,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开通后存在无复流现象,而这一现象在络病理论的支持下,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降低了心肌梗死死亡率。“脑卒中也存在无复流现象,如果能通过循证医学证明络病理论对无复流脑卒中有着明显的恢复作用,那么它应用的场景和受益的群体就会很大,这个理论就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应对病毒类呼吸系统公共卫生事件,络病理论具有重要价值。”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院长贾振华说,脉络遍布全身,肺部也有肺络,呼吸道传染疾病,无论什么病毒都会首先损伤气道和气络。

传承创新处于重要战略期

各方携手助推中医药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卫生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其中最薄弱的是农村地区。”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会长张朝阳坦言,农村地区受地理条件、交通状况的限制,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存在一定的短板。基层又是慢病管理的重点,中医药能在慢病管理上发挥巨大作用,所以必须重视优质中医药资源的下沉。长期实践也证明,农村卫生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大局观和系统观,走中国式农村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县域为工作单元,强调“县—乡村”从服务体系到制度机制整合发展。

“包括心脑血管、糖尿病、老年病在内的诸多慢病都是脉络不通导致的疾病,这就要求我们在基层加强络病理论的科普和推广,让中医甚至是普通老百姓用中医方法做好慢病防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说,中医药成本低廉,如果能够在基层更好地普及,会让更多老百姓受益。作为温州医科大学这样一所西医学校的校长,李校堃一直关注对医学生的中医教育,在他看来,中医药的普及和推广是长期工作,需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学生的中医思想和理论,强调中西医融合发展进而加强中医药的传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细数近年来中医药的“成绩单”,他说,中西医协同机制日趋健全,公众对中医药优势作用的认知进一步深化,覆盖城乡的中医药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当前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各方要携起手来,精诚协作、交流互鉴,共同肩负起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医药更快发展的历史重任,为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猜你喜欢

相关评论

好评
0% 0
中评
0% 0
差评
0% 0
       匿名发表     (内容限5至200字)     当前已经输入 0
  • 暂无评论

资讯排行

热搜新闻词

产品快报


电话:15102702762

电子邮箱:zct1133@163.com